新闻资讯

首钢京唐两座5500立方米高炉生产实现长期稳定运行

    丨    2015.04.17    丨    4361

在钢铁“寒冬”中,全国钢企又遭遇了“暴风雪”。进入2015年以来,世界范围内的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下跌,钢铁消费强度不断下降,加上长期积累的产能严重过剩问题,钢企被推到了“悬崖”边。

    渤海之滨,首钢京唐公司两座5500立方米特大型高炉巍然耸立,因其工艺、设备和理念的先进,被业界誉为“第一高炉”,是中国钢铁工业发展史上具有浓墨重彩的地方,也是首钢人实现钢铁强国梦的地方。

    “中国人能够干好大高炉。”中国工程院院士、炼铁专家张寿荣老先生到首钢京唐公司调研时的嘱托还在耳畔。

    “是的,我们一定行!”面对一季度残酷的钢铁市场形势,首钢京唐炼铁人坚持“精细铸精品”的炼铁核心价值观,顶住重压,以扛鼎之势,用一个个不断刷新纪录的指标给出了响亮的回答。3月份,首钢京唐公司两座大高炉负荷双双达到了5.5以上,铁水成本和质量均创出投产以来的*好水平,全月高炉铁水产量、利用系数、入炉焦炭、煤比、*品率等主要指标打破历史纪录。生铁产量80.01万吨,超计划30128吨;高炉利用系数2.346,超过设计水平0. 046……

    两座5500立方米特大型高炉生产不仅实现了长期高水平稳定运行,而且技术经济指标达到国际一流水平。回应了老一辈钢铁专家、领导和各界殷殷嘱托的同时,也为我国钢铁工业由世界钢铁大国向世界钢铁强国迈进创造了条件,成为提升钢铁企业品质、引领冶金技术进步的实践者、推动者。

    坚持问题导向  牢牢扭住“牛鼻子”

    ——生产的稳定,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通过坚持不懈的积累和努力实现的,只要发现问题,就要持续不断地开展技术攻关,各个击破。

    稳定是企业成熟的标志,是实现生产经营不断提升跨越的基本保障。对于钢铁企业来说,实现工艺长期稳定顺行更是立足市场的制胜法宝。首钢京唐炼铁人清醒地认识到,只有让高炉稳定运行,才能保证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完成产量计划,从而全面完成效益目标,在严酷的市场竞争中杀出一条生存发展的血路。

    “高炉生产的稳定,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通过坚持不懈的积累和努力实现的。在这期间,只要发现问题,就持续不断地开展技术攻关,各个击破。”回想高炉生产走过的不平凡历程,首钢京唐公司炼铁部党委书记、部长张贺顺如是说。

    “国外对此项技术极度保密,国内各大钢铁企业尽管做了大量探索和尝试,但没有一家成功投用。没有经验借鉴,技术攻关还得开展,越是困难越向前。”提起氧煤枪喷吹工艺技术的攻关过程,张贺顺记忆犹新。作为攻关团队带头人,他带领团队成员,与首钢设计技术单位充分交流,提出在原有的设计基础上进行改造,采取分阶段逐步提高氧气比例的方式,*终成功应用了氧煤枪喷吹工艺技术,不仅开创了国内应用此项技术的先河,也为以后相关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借鉴。

    有病多难也要治,坚决保证高炉“健康”。长期以来,炉内压差高、透气性差一直是困扰高炉稳定顺行的拦路虎,也是首钢京唐公司加快发展过程中亟待突破的三大技术瓶颈之一。面对高炉压差高的技术难题,炼铁部技术人员针对影响高炉炉内压差的各方面因素,从高炉装料、送风制度和煤气分布等多个方面进行研讨,制定了多项方案,分析对比了大量技术资料和数据。经过多次交流,认真分析、排除每个环节,*终按照“稳定中心、照顾边缘”的指导思想,经过科学研究和充分论证,决定使用短风口优化送风制度来突破高炉压差瓶颈。通过提高风速动能、优化煤气分布、提高富氧等措施,两座高炉持续稳定顺行的局面被打开,炉内状态越来越好。

    奔着问题去,抱着问题走。炼铁部深知职工的智慧无穷尽,设备的潜力挖不尽。他们积极鼓励职工进行技术创新,人人肩上挑担子,通过提升科研创新能力,不断稳定高炉生产。在各分厂、区域、班组,每名职工都在结合岗位实际,提出影响工艺稳定的相关问题。周周检查对比,月月讲评总结,一时间,形成了落实稳定工艺关键措施,改善工艺稳定的比学赶帮超氛围。

    在采访中,记者遇到了设备工程室电气自动化专业员余斌,他刚处理完高炉上料区一处油泵的故障,已是下午两点错过了饭点儿,胡乱吃两口方便面,就又在电脑前忙了起来,他说:“处理了设备故障还不算完,每次故障的情况我们都要进行详细记录,进行分析对比,深挖设备运行隐患,坚持‘逢修必改’,为设备稳定运行打好基础。”说着他拿出一本《炼铁部电气自动化专业“小改小革”及典型案例集》,边翻边说:“把典型案例汇集成册,让大家学习借鉴,人人都是技术专家,设备才能运转更顺畅。”

    工序共协同  优势互补强体魄

    ——一个优秀的团队,人人都要有服务意识,就像贴身的保姆,整个系统都要围绕生产的需要展开服务,真正实现工序服从、协同共进。

    只有团队成员间互补互助、协同共进,才能产生*大的效能。首钢京唐公司炼铁部充分发挥矿选、球团、烧结、高炉一体化的优势,不断创新与完善技术管理体系,开展系统攻关,稳定高炉生产,降低炼铁成本,增强市场竞争力。

    “我是做服务工作的,在长期的工作中,我们每位生产技术人员都养成了一种服务意识,敬畏工作,诚心服务。而服务的对象就是高炉上需要技术支持的各个岗位。”生产技术室工程师程峥明开门见山地说,比如在原料的配比上,我们成立了原料组,牵头整合炼铁分厂原料质量专业和烧结、球团、矿选分厂相关技术力量,协调制造部铁前处、供应部原料场和焦化部等单位的相关专业,搭建起了铁前原料管理平台,组成无边界的铁前原料柔性管理系统。

    “整个系统都要围绕高炉生产的需要展开服务,就像贴身保姆。”程峥明进一步说,比如原料组就将“服务”前移,全时段掌握来料、配料及料场变堆信息,重点跟踪喷吹煤、焦化配煤变化,准确预测成分变化,超前向高炉发出质量波动预警信息等。

    有了管理平台,技术人员的服务意识增强了,高炉能够从容地面对降低生铁成本过程中炉料结构的变化。高炉系统与原料系统紧密结合,对影响高炉顺稳运行的关键工艺参数进行摸索,完善不同原燃料条件下高炉操作工艺参数标准值体系,为高炉操作提供了精确的“数字”指导,增强了快速反应能力,将原燃料变化对高炉顺稳的负面影响降到了*小。

    “成功研发自然镁烧结矿,实现了镁元素在烧结矿、球团矿、高炉渣系*佳配置,走在了国内各大钢厂前列;投入氧煤枪实现稳定喷吹,填补了国内技术空白,提高了煤粉燃烧率,降低了燃料比,提高产量,降低了铁水固定费用;研发并实现了含钛球团矿批量生产,大幅降低了成本;通过改进高炉水温差监测技术,优化高炉冷却制度,高炉炉缸稳定得到及时有效控制……”提起各个工序取得的突破,炼铁部党委副书记安钢如数家珍,他说:“关键还是大家树立了‘炼铁一盘棋’的思想,心往一处想,劲儿往一处使,再大的困难也不是事儿。”

    高炉主控室内,记者看到大屏幕上显示着高炉内各关键部位的监控图像,三十多台电脑一字排开,操作人员注视着电脑屏幕,密切关注着各个工序的运行状况,时不时地拿起电话进行联系报告。“高炉负荷上去了,对生产操作要求更高,各工序运行时时处在高强度状态。”炼铁分厂党支部副书记程宝得说,不光各工序间纵向形成整体,1号炉和2号炉横向间也在相互借鉴、优势互补。*简单的,职工在交接班过程中,都树立起整体协同意识,强调“不光干好本班工作,还要照顾好下班”,力争做到“下个班接班后两个小时之内生产平稳不需做调整”。

    内外齐呵护精细操作保顺稳

    ——面对“寒风劲吹”的市场形势,只有把自己的工作做得更实、更细,把每一个流程做到极致,把困难这个“弹簧”压得死死的,才能实现精品炼铁目标。

    困难就像弹簧,你弱它就强。面对“寒风劲吹”的市场形势,首钢京唐炼铁人士气高昂,直接应对,把困难这个“弹簧”压得死死的。

    “我们左右不了市场,只有把自己的工作做得更实、更细。”热风炉班长朱海俊说,高炉负荷高了,严格控制风温的同时,我们加大了对热风管系的巡检。在借助无线测温系统等先进方法的同时,职工们还利用望远镜、耳听、手摸等“土办法”仔细检查,哪怕针尖大小的小沙眼都不放过。他告诉记者,*高处52米、*粗处直径12米的热风炉,五个平台上,只要用手摸得到的地方,职工都要用手一点点去摸,以便发现隐患,及时处理。

    炼铁部党委确立“精细铸精品”的核心价值观并以此为统领,经过持续开展党建与思想文化建设,全体炼铁干部职工在脑子里播下一粒种子:实现精品炼铁目标,需要每一名炼铁人精心、精细、精准、精益做好每一项工作,把每一个流程做到极致,每一项工作做成精品。

    “筛分准,布料精,认真操作保顺稳。”上料岗位的王牧麒和其他岗位的职工一样随口能说出所在岗位的操作要领。这是因为炼铁部党委深入开展企业文化标杆示范班组创建和“一岗一标”活动,一个班组,一个榜样;一个岗位,一个标准。按照“试点引路,逐步推进”的思路,在炼铁分厂先行先试,干部职工积极参与,制定岗位标准。岗位职工将每个岗位的标准编为“顺口溜”,便于职工记忆与遵守,大大提升了一线职工操作的精确性,为降低生产成本创造了良好条件。

    “有了榜样和标准,职工操作更准、更精细,能更好地发现和掌控岗位生产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王牧麒讲起了自己岗位上发生的一件小事儿。刚刚过去的3月份,对计算机比较熟悉的甲班上料主控工刘普亮,发现返矿皮带电机电流的变化与皮带上料多少有关系,从而可以判断仓料粒度的大小情况。通过计算机实时监控,一次,电流突然升高,刘普亮成功判断出现场有问题,经过及时处理,避免了严重事故的发生。一高炉炉长王正新深有感触地说,现在,喷煤、出铁、冲渣等各个岗位职工都信心十足,拿*简单的交接班来说,上下班职工在交接班时,都自觉地坐到一起交流经验,分析炉内因素,力争做到平稳交接。

    “技术改进了,操作跟上了,职工干劲儿足,市场一时的困难,成为提高自身水平的*好台阶和契机。”张贺顺说着掏出手机,打开一条老领导发来的短信:“两座高炉负荷双双达到了5.5,这是一个突破,可喜可贺,希望再接再厉。”他说:“京唐炼铁人从不满足,如果把高炉负荷5.3时比喻成在河里,那么5.5就算刚刚上岸,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有更高的目标要努力,我们有这个能力,也做好了准备。”